



无牙颌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上颌或(和)下颌牙列全部缺失后的颌骨。牙列缺失是发生在口腔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老年人。根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在65-74岁年龄组受检的23452人中,全口牙列缺失者占10.51%,导致牙列缺失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龋病和牙周病。此外还有外伤、不良修复体和发育异常等均会导致牙列缺失。口腔医疗和保健水平的提高,会使导致牙列缺失的病因得到一定的控制,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牙列缺失仍将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牙列缺失的无牙颌患者失去了牙齿对食物的切割和研磨作用,影响食物在口腔内的初步消化,并会增加胃肠消化负担。无牙颌患者的音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齿音和唇齿音。由于失去了牙齿对面下1/3高度的维持和对唇颊软组织的支持,出现面下1/3高度变短、软组织塌陷、皱纹加深、口角下垂等面容苍老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牙颌患者的牙槽嵴、口腔黏膜、颞下颌关节和肌肉神经系统会发生进一步的退行性或病理性改变。以上变化会进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甚至社交活动。
对无牙颌患者的常规修复方法是采用全口活动义齿修复,靠义齿基托与无牙颌黏膜组织紧密贴合及边缘封闭产生的吸附力和大气压力,使义齿吸附在上下颌牙槽嵴上。只能恢复部分的咬合功能,而且产生较大的异物感,患者需自行反复取戴等不便。而且长期戴用全口义齿后,因牙槽嵴缺乏正常牙根的生理性刺激作用,进行性的萎缩吸收,需要定期更换。口腔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提高口腔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性,为无牙颌患者提供理想的修复手段。无牙颌全颌口腔种植修复是口腔种植临床中最前沿的修复方法,具有很高的难度和复杂性。全颌种植技术在我省尚未开展,我院口腔科规范开展口腔种植技术以来,为广大患者提供了牙种植治疗,经过五年的发展,从单颗牙常规种植到骨量不足的复杂病例、即刻种植、美学区种植等临床治疗。2017年6月在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行”公益活动志愿者专家,山东大学口腔医院马晓妮博士的帮助与指导下,成功开展我院首例全颌口腔种植病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患者孙XX,女性,43岁,因牙周病在外院拔除全口牙齿一年,来我院口腔科就诊,要求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有白塞氏综合征病史十余年,其他全身情况良好,无手术禁忌,对美观和功能有较高的要求,初诊检查发现由于患者口内牙列缺失,口唇部丰满度不足,面容苍老。口裂较小,面下1/3高度明显变短,口内检查牙槽嵴顶黏膜角化程度低,可见数个糜烂面探之出血,双侧颊黏膜轻度充血,CBCT检查显示,上颌磨牙区骨高度不足,上颌双尖牙区、上颌前牙区及下颌骨量尚可。
2、治疗方案
针对上颌磨牙区骨量不足的情况,给患者提供两个方案。
方案一:双侧上颌窦内提升术增加骨高度,植入8颗植体分段式固定修复,下颌植入6颗植体分段式固定修复。
方案二:上下颌短牙弓设计,上颌避开骨量不足区域,11、13、15、21、23、25位点植入6颗植体,一段式固定修复设计;下颌33、36、43、46位点植入4颗植体,一段式修复设计。患者考虑后,选择了第二方案进行种植手术。
3、治疗流程
术前制作全口临时义齿,确定颌位关系及前牙区丰满度,通过微笑式下唇位置确定上颌切缘位置。术前评估,牙槽嵴位置与理性修复体位置的相互关系,评价种植固定桥修复的可行性及具体方式,利用临时义齿制作简易手术导板,运用CBCT定位精细调整种植体植入位点,制定一期手术计划、二期手术及固定修复治疗设计。利用简易导板,分上下颌两次完成全颌种植一期手术。
术中利用消毒好的简易导板进行植入位点定位,切开翻瓣暴露牙槽嵴,修整牙槽嵴形态,进行种植窝洞预备,上颌11、13、15、21、23、25位点分别植入美格真EZPLUS4.0*10mm(2支)、4.5*11.5mm(4支)、下颌33、36、43、46位点植入美格真EZPLUS 4.0*10mm(2支)、5.0*10mm(2支)、上下颌植体植入后,初期稳定性良好,扭力均大于35N,置覆盖螺丝严密缝合切口。术后CBCT显示,植体位置及方向与术前设计一致,术后一周拆线临时义齿戴入。预约1月后复查X光片,4个月后行二次手术及修复治疗。
二、结果
口腔种植一期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CBCT显示植体位置及方向与术前设计一致,术后一周戴入临时全口义齿后,唇部丰满度及面下1/3高度得到良好的恢复。通过临时义齿,恢复了患者的咀嚼功能及美学需求,患者对临时修复及一期手术效果满意。
三、讨论
1、全颌种植技术是无牙颌患者理想的口腔修复方法,根据固位方式、支持方式、人工牙的种类、附着体的种类等不同,分为多种类型,义齿的设计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全颌种植修复时,医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对义齿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值,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颌骨条件及所能承受的治疗费用等多因素为其选择合适的个性化种植修复方案。
2、牙列缺失后,患者垂直关系丧失,下颌围绕铰链轴旋转,合平面向上、向前移位,进行种植修复时,必须准确确定上下颌的颌位关系,制取诊断模型,取颌位记录后在合架上对颌位关系垂直距离进行颌位分析,然后才能制定出完整的种植修复计划。
3、全颌种植病例,种植术前必须分析上下颌弓的形状,分析上下颌弓的垂直及水平位置关系,充分评价无牙颌种植修复的生物力学分析,颌弓形状对于种植体的分布和位置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的缺牙区域内,种植体分布面积越大,越能有效的抵抗垂直合力及侧方合力,尖圆形牙弓币方圆形牙弓更易获得理想的力学支持。
4、本病例的复杂性在于,口裂小、手术视野受限、后牙区种植植体植入精准控制方向难度大。故选择短牙弓设计,该病例有白塞氏症黏膜病史,牙槽嵴黏膜与正常黏膜质量存在差异性,一段式固定桥设计易于清洁,最大限度的减小了义齿组织面与黏膜的接触面积,对于保证黏膜的局部微环境健康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是全颌种植病例合并口腔黏膜病患者治疗的探索,该病例的开展开拓了我院口腔科全颌种植修复的先河,为我院无牙颌种植修复的普及与推广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为我院打造口腔种植特色治疗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稿件来源:口腔科 作者:高鹏 马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