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老】老年慢性心衰|让心衰患者“动起来”
来源:青海红十字医院文章园地 作者:青海红十字医院文章园地 发布时间:2022-07-08 12:04:13 查看次数:1681
|
老年慢性心衰系列
|让心衰患者“动起来”
心力衰竭患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运动能力下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功能障碍指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受损而导致或继发的整体运动能力下降,同时患者因心衰的反复发作出现的焦虑、抑郁也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最终出现活动能力甚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下降。

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功能障碍特点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整体的运动能力(由代谢当量MET评定)下降,并与不同程度的NYHA心功能分级相对应。具体的运动功能障碍为运动耐力下降,以及一些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外周紊乱,包括血管反应活性受损、骨骼肌氧化能力降低、功能性缺铁和骨密度降低,老年患者的肌肉数量及质量下降,也会出现对应的运动功能的特点。
研究证实了慢性心衰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可降低慢性心衰(包括HFrEF和HFpEF)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应推荐心衰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提高活动耐量。稳定的HFrEF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降低心衰住院风险。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围绕运动处方的制定展开,并可结合多种运动康复治疗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需要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个体化的方案。
运动处方制定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老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掌握合适运动强度更是制定及执行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运动处方的关键。

有氧运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主要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关慢性心衰专家共识建议,有氧运动时间为 30~60min,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针对体力衰弱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延长热身运动时间,通常为 10~15 min,真正运动时间为 20~30 min。运动频率为每周 3~5 次。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峰值摄氧量(peakVO2)、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T)、Borg 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确定。

抗阻/力量训练(RST)是针对特定的反作用力进行的肌肉收缩,从而产生阻力,如举重。它逐渐地使肌肉骨骼系统负荷过重,因此它可以增强和调节肌肉,增加骨量,并被建议作为一种合成代谢干预来帮助预防消瘦综合症(wasting syndrome)。



|
|
|
|